王敏到山西焦煤化工公司调研

 行业资讯     |      2025-04-05

为了应对上游的产能危机,海润决定通过EPC、BT和自持三种形式,大力发展光伏电站业务

实际上,多能互补+储能、分布式发电和智能微电网等许多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解决他提到的稳定性问题。如果一旦连续阴天下雨一个星期 , 还怎么能保障供电?光伏和风电这种不稳定的能源, 是不能够占据高比例的。

王敏到山西焦煤化工公司调研

我就抓紧这 15 分钟讲述了光伏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对于风能和太阳能,我是很担心的。下表展示了光伏装机的国家规划与实际完成的差距:光伏行业发展的太快!对成本下降的速度的低估,限制了我们对光伏行业发展前景预期的想象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光伏行业仍然比较新,社会上不乏对光伏行业的种种误解。综合卷:到2020 年,中国光伏总装机目标 24-25GW (高于印度的20GW ,但 低于日本的28GW);可再生能源卷:2020 年合适的目标是 50GW。即使在参与国家级规划的高级专家中,也有很多人存在误解。

光伏电池寿命期内所发的电,甚至还不能补偿它在生产制造过程当中所消耗的电能, 这怎么能够大规模发展!这种光伏行业高能耗 、高污染的论点到现在仍有市场,当时有院士如此质疑也不足为奇。这种说法目前仍然很有市场。第一个错觉是认为硅料涨价,是新鲜热点。

据企查查数据,中国目前现存光伏发电相关企业20.03万家,赛道的火热,使得新进入者疯狂涌入,2021年前8月,我国共新增光伏发电相关企业4.01万家。关于硅料涨价,外界经常会出现两个错觉。例如,去年价格暴涨的光伏玻璃,由于行业逻辑变化导致壁垒消除,加上其占据组件成本较大,故而首当其冲价格惨遭腰斩;随后遭遇冲击的,则是微笑曲线末端的电池片、组件,价格一直涨不起来;最后这些产业链价格接近成本线无法再降后,光伏供应链失衡。从硅料到电站,光伏行业的上中下游,的确存在着话语权的争夺,而且此起彼伏。

多晶硅料的涨价,是光伏行业近期最热的现象。国庆节前夕,硅料价格迅速飙升,从21万/吨上涨至23.58万/吨,更有甚者,报价超出了25万/吨,硅料再一次面临着供不应求。

王敏到山西焦煤化工公司调研

大家都清楚,若某一行业存在较深的壁垒,那么便存在着进入者障碍,在需求释放的前提下,行业发展前景就更加明确,而多晶硅的产能壁垒,除了前文所提到的之外,从成本构成上来分析也较为清晰,从下图中,我们明显看出硅料大部分的成本来自电力和原材料。到年底前估计还有大量的新增产能,即便刨除产能替换和爬坡也已经严重过剩。如果以多晶硅龙头通威股份为研究标的,可以得出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结论。除了主产业链外,光伏辅材价格也进入上涨通道。

折旧天价让很多企业不会选择储备产能,甚至让许多企业干脆望而退步。对产业链中游进行观察,可以发现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极为充沛,且扩产产能释放较快。但是由于硅片厂商大幅扩产,头部企业纷纷采取长单锁定的模式,很多企业拿不到多晶硅,这便导致了多晶硅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状况,从光伏发电企业的扩增速度可以明显看出。光伏产业为何能一次次地从低谷回到高峰,而且获得更蓬勃的发展?从产业发展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确信,当下是光伏行业的高速增长阶段,那么,高速增长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光伏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这两个错觉,造成了市场上对于光伏行业的一些错误认识。在7月份,硅料小幅下跌给失衡的产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只要下游需求走强,硅料必然涨价。

王敏到山西焦煤化工公司调研

需求扩产满足需求这一制造业定律告诉我们,一定要重点关注企业的扩产计划。而中国光伏产业,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潮起潮落中脱颖而出蜕变成全球光伏龙头。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表现在光伏行业,就是产业链话语权低的环节会降价。到2035年,光伏总装机规模达到30亿千瓦(3000GW,相当于2020年底的11.9倍),占全国总装机的49%,全年发电量为 3.5万亿千瓦时,占当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8%。2020 年全球工业硅总产能为 623 万吨,中国产能 482 万吨,居世界第一,占全球产能达 77.4%;2020 年全球总产量为 303 万吨,其中中国达210万吨,占比近70%。如果过于关注短期,便会落入忽略未来的短视。众所周知,制造业扩大生产规模,会进一步降低成本,其中包括用电量的下滑和投资成本的下降,这使得通威新老产能加权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到3.87万元/吨,其中新产能3.63万元/吨,老产能4.9万/吨。

我们都知道,如果供给不足,那么最常规的办法是扩产,通过释放产能来解决问题。在酱油醋得到调味品行业,这是个简单策略。

供需错配不是坏事在光伏行业内,供需错配,产业链失衡并不是新鲜事,从长期看更不是坏事。硅料供给方面,按105%的产能利用率,预计22年硅料有效供给量80万吨,其中国内70.5万吨,海外9.5万吨,按2.92g/W硅耗,可支撑274GW组件量。

翻开多晶硅的历史我们发现,2008年也曾经上演过拥硅为王、硅料限制行业发展的故事,硅料历史最高价格曾达400美元/kg。这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影响,那就是产业停摆,材料飙涨难解。

众所周知,在我国碳排放行业中,发电占据了40%以上的碳排放,而火电作为最大的发电单元组,占据了70%以上的发电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发电7.5亿千瓦时,火电发电5.22亿千瓦时,占据70%左右,另外水电占据17.3%,风电占据5.41%,核电占据4.64%,光伏不足3%。在理论上,这个观点并不算错。需求高企而供给不足,价格暴增自然成为了合理的事情了。在这个背景下,隆基、晶科、天合、晶澳、东方日升等主要光伏组件企业一度联合,呼吁恳请光伏行业协会等机构疏导产业链,避开抢装潮。

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今年会重演2020年在第四季度新增29.5GW的抢装潮,从而实现甚至超越业内预期。除了电力的壁垒外,成本的逐步下降,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硅片为例,2021年预计达到167GW的需求,但是产能扩充计划已经到384GW。但商业市场的脑袋,常常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脚步。

但事实上,硅料的涨价从年初就开始了。另外,占据成本接近三分之一的是电费,这意味着,只有具备电价区域优势的企业,才有扩产多晶硅的条件。

其实从去年开始,只有通威率先提出了扩产计划,而随着硅料逐渐吃紧,其他企业才陆续提出了相应的扩产计划,通威更是在今年6/30披露了一起140亿元的投资,拟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但在多项原材料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着实难以达成,组件企业早已不堪重负,才有了本次的联合呼吁。但是更需要清楚的是,硅料仍旧是众多产业链产能最为紧张的环节,2022硅料有效供给80万吨,需求79.9万吨,供需仍然偏紧。从硅料的供需来看,2021年的需求总量在57.8万吨左右,供给基本上勉强满足。

究竟硅料涨价是怎样形成的?它还能再涨下去吗?涨出来的,让哪个环节赚走了?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只看未来,不见当下,又会落入产业波动的回调陷阱。

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力的优势是壁垒之一,而下图则可以明显看出,硅料龙头企业普遍分布在电价较低的区域,并且通过自备电厂使得成本大幅下降,在限火限电的背景下,其它企业难以复制。从成本端可以明显看出来企业利润大幅增长的来源,至少在2022年,即便是硅料价格下滑,通威充沛的产能也会配到增长的需求,这使得业绩增长存在着较大的可能性。

自十五五规划起,光伏的年新增装机已超过其他电源类型,2030年的装机规模已成为所有电源类型的第一位,2035年光伏发电量成为所有电源类型的第一位。需求方面,2022年全球装机需求205GW,按1:1.2容配比,对应组件需求246GW;考虑已公布的2022年硅片新扩及爬坡产能约27.5GW,对应硅料需求273.5GW(折合79.9万吨),因此2022年硅料供需仍然偏紧。